?
湘發[2011]6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推進“四化兩型”和“四個湖南”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特作出以下決定。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實行對外開放,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省上下著力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對外經貿和國內合作快速發展,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從總體上看,我省對外開放的水平還不高,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總量還不大,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還不強,影響我省經濟發展的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存在結構性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當前,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面臨十分難得的機遇。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深刻變革,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孕育新突破。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以及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沿海產業轉移加速。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我省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發展基礎全面夯實,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建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全省區位、資源、市場以及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比較優勢更加凸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條件更加充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只有搶抓機遇,把握主動,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才能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加快發展廣辟空間,增強動力;才能更加有效地參與國際國內經濟技術合作與分工,搶占制高點,分享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成果,加快推進科學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省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把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一項事關發展全局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以更開放的胸懷、更寬廣的視野、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實的工作,堅定不移地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全面開創我省對內對外開放新局面。
二、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樹立“開放崛起”新理念,通過思想大解放推動大開放,通過改革創新促進大開放,以環長株潭城市群、大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大湘西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為重點,以縣域開放型經濟為基礎,以產業園區為主陣地,進一步拓展開放空間,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環境,提高開放水平,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為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加快科學發展和富民強省步伐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2.總體目標。通過努力,使我省經濟外向度大幅提升,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內外聯動、區域協調、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到“十二五”末,實現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00億美元,年均增長27%以上;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00億美元,年均增長15%以上;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達到4000億元,年均到位資金增長20%以上;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5年累計完成營業額100億美元以上,對外直接投資中方合同額5年累計達到50億美元。
三、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規模與水平
1.強力推進招商引資。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中之重。全面開放投資領域,凡是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政策未明令禁止的領域一律開放,鼓勵投資和并購。重點圍繞我省“十二五”規劃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招商項目庫建設,增強招商選資的針對性。既要重點招進龍頭企業和大項目,引進跨國公司和戰略投資者來湘設立區域總部、營運中心、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結算中心,又要注意吸納中小企業和產業配套項目,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總體水平。既要有效組織全省性的大型招商活動,更要注重有針對性的小規模招商活動。采取產業鏈招商、中介招商、網絡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方式,有重點地在境外設立招商代表處,建立境外湖南人網絡,廣開招商引資門路,推進招商信息國際化、招商引資產業化、招商運作機制多元化和招商隊伍專業化。到“十二五”末,力爭來湘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00家以上、國內500強企業達到300家以上。
2.加快外貿擴總量轉方式。著力擴大外貿總量,加快轉變外貿方式,切實提高外貿質量,實現進出口均衡發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保持陶瓷、煙花、鋼材、有色、茶葉、生豬等傳統產品出口優勢,提升質量,做大做強。抓住世界和沿海產業加速轉移的契機,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做大外貿總量。把優化外貿結構作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過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加外貿出口總量。優化外貿主體結構,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出口品牌的大型外貿集團,培育一批“專精新特”的中小外貿企業。優化外貿商品結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品牌競爭力,支持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軌道交通設備等機電產品以及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優化貿易結構,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擴大旅游、國際運輸、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大力支持軟件、數據處理、技術服務、文化、中醫藥等有比較優勢的服務出口。優化外貿市場結構,鞏固和擴大香港、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大力拓展臺灣、東盟、中東、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增加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能源資源進口,提高我省裝備制造水平,解決能源、資源短缺的問題。到“十二五”末,在貨物貿易出口中,機電產品出口占比提高到5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提高到20%以上。加工貿易進出口占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量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3.加強對外投資與合作。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鼓勵和引導我省企業參與國際、區域合作,實施企業國際化戰略。鼓勵和引導省內優勢行業和企業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產業園區,開展海外資源、專利技術、著名品牌和商業網絡跨國收購,境外上市,構建多元、穩定、安全的境外資源、技術、資金等要素供應和營銷網絡體系,實現從產品國際化到組織國際化再到要素國際化的跨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家援外項目招投標,拓展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帶動我省設備、技術、服務、勞務輸出。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的項目信息、政策咨詢、法律支持、金融保障等綜合服務,引導對外投資合理布局和境外有序競爭,增強企業風險掌控能力。進一步發展省際合作、省部合作、省校合作,鞏固和擴大同央企對接合作的成果。充分發揮國際商會和全國異地湖南商會在對外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4.注重引進海內外先進技術、管理和人才、智力資源。引進海內外先進技術、管理和人才、智力資源,是實施科教興湘、人才強省戰略的重大舉措。著力引進對我省支柱產業有重大支撐作用的科技成果,強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大科技專項可實行國際合作攻關。努力搭建產業發展的技術平臺,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和國家標準制訂,加入國際技術聯盟,積極爭取國際和國家標準化技術機構落戶我省。借鑒吸收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提升我省企業管理、社會管理的科學化、國際化水平。組織實施“百人計劃”、領軍人才計劃等重點人才工程,重點引進創新型研發設計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高級技能人才等專業人才。完善引進人才來湘工作、鼓勵留學人員來(回)湘創業的政策措施,制定鼓勵引進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的獎勵資助辦法。積極推動科研院所、高校的境內外交流合作。支持有條件企業兼并重組境外研發機構,建設高水準的國際聯合研發基地。
5.加快現代服務業開放發展。以長沙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衡陽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為依托,積極承接服務外包,創建一批國家級軟件出口、數據處理、動漫游戲、文化創意等服務外包基地,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服務外包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做大做強我省制造業物流、農產品物流等特色物流產業,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引進境內外大型物流企業。努力擴大金融開放度,積極引進外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私募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推動城市商業銀行與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合作。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提高我省會展業國際化水平。推進城市公用事業、房地產、信息咨詢、會計審計、設計研發、評估、律師等現代服務業開放發展。到“十二五”末,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比重達到20%以上。
6.著力提升旅游產業國際化水平。充分發揮旅游業在擴大開放、拉動內需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升旅游業實力和國際化水平。堅持以國際化水準打造世界旅游品牌,努力將長沙、張家界建成國際旅游目的地,優先將韶山、南岳、鳳凰、莨山、岳陽樓、炎帝陵等建成國際旅游精品景區。積極創新旅游業發展體制機制,引進一批知名旅游企業集團和管理公司,支持有實力的旅游企業到國內外投資,推進旅游資本國際化和旅游管理國際化。努力開拓國內外旅游市場,爭取境外游客人次有較大幅度增長。
7.全方位拓展開放領域。努力推動開放由經濟領域向社會、文化等領域拓展,統籌利用各類涉外資源,全面開展對外交流合作,促進人員往來。培育新興文化業態,鼓勵和支持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文化產業走向世界,不斷擴大湖湘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建設好國際漢語言文化傳播湖南基地。積極探索社會管理領域的對外開放。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社會事業,有效利用國際教育、醫療、體育資源,支持創辦中外合資合作醫院和學校,建立體育資源國際共享機制。鼓勵和推動外國政府、國際機構、友好城市、商貿組織、跨國公司、國際中介機構和國際風險投資機構等來湘設立代表處或辦事機構。
四、大力拓展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重要抓手。搶抓全球范圍內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進一步發揮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省級重點承接縣、試點縣和示范園區的作用,科學制定承接產業轉移規劃,促進產業合理布局。發揮我省區位、資源和人才優勢,增強配套功能,提升我省承接產業轉移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及時掌握產業轉移動態,對那些投資額大、帶動力強、關聯度高的戰略性項目和核心企業,實行高層推動、高位對接、特事特辦,促進企業抱團轉移和集群發展。
2.優化開放區域布局。加快環長株潭城市群開放開發,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要率先擴大開放,成為全省擴大開放的先導區、示范區,依托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和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重要的機電產品出口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創意中心。加快發展臨港、臨空經濟,將岳陽臨港區打造成長江中游的重要國際港口、物流中心和國家級保稅港區,發揮其在我省對外開放中的橋頭堡作用;加快黃花國際機場開放建設步伐,積極爭取開通更多的航線和航班,加快發展航空貨運;爭取將金霞保稅物流中心升級為長株潭綜合保稅區。充分發揮大湘南區位優勢,重點對接粵港澳地區、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爭取成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加快大湘西地區開放開發,培育壯大旅游、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生態農業、省際邊貿物流等具有特色優勢的開放型經濟,主動融入武陵山經濟協作區開放發展。
3.加快縣域經濟開放發展。各縣市區要搶抓重大發展機遇,創新開放開發思路,從實際出發,依托資源優勢,大力加強招商引資,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的開放水平。要把鼓勵外商投資現代農業、發展資源性產品深加工和開拓國內外市場作為縣域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內容。承接產業轉移的試點縣、重點縣要發揮招商引資的政策優勢,發展加工貿易,努力擴大外貿出口,當好縣域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著力建設一批產業特色突出、出口規模較大、外向度較高的開放型經濟強縣市區。省、市州要在政策資源、招商渠道、人才培訓、客戶信息等方面為縣域經濟開放發展提供強力支持。
4.突出園區開放的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創新園區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積極探索直管、托管、代管、共建和一區多園、多區一園等多元化模式,探索跨省跨國聯合開發、委托戰略投資者和跨國公司成片開發等多元化開發機制,使園區真正成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加大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力度,打造一批主業突出、外資來源地相對集中的特色園區,推進園區產業集聚發展和特色發展。進一步加大對園區的投入,加強產業配套,完善園區設施,增強承載能力。“十二五”期間,新增一批國家級園區,建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和出口加工區。
5.建設開放式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全省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促進多種運輸方式零距離換乘和無縫對接,形成貨暢其流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加強物流網絡規劃和建設,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規模較大、外向度高的綜合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重點建設長株潭、郴州、衡陽、岳陽、懷化等區域物流節點,加強與物流中心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綜合運輸通道與大型物流中心的對接。全面發展江海、鐵海、陸海等多式聯運、陸路口岸運輸和國際快件業務,鼓勵“五定班列”承運企業增開班列,切實降低物流成本。鼓勵和支持沿海海運企業和港口倉儲企業為我省企業提供多層次的貨物集散、裝卸、倉儲、包裝、加工、配送、集裝箱等港口綜合物流服務。積極培育現代物流服務市場,建立健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盡早形成高效、快捷、低成本的現代物流體系。
6.加快構建口岸大通關體系。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口岸功能,增加口岸作業區,加快電子口岸實體平臺建設,實行信息資源共享。支持具備條件的市州、縣市區設立檢驗檢疫、海關辦事機構,爭取在長沙、岳陽、衡陽建設出口加工區或綜合保稅區,更好地發揮郴州出口加工區平臺作用。加強跨區域口岸協作,推廣“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快速通關模式,實行24小時預約通關制度和對重點進出口企業的個性化通關服務,對進出口誠信企業實行檢驗檢疫綠色通道和直通放行制度。簡化商務人士出入境手續,擴大企業因公出國(境)直通車范圍。完善全省口岸大通關協調機制,強化口岸、海關、檢驗檢疫、邊防、金融、外匯、稅務、交通運輸等部門之間的協作,著力構建高效率、低成本、可預見的大通關體系,實現投資貿易便利化。
7.有效搭建開放平臺。加快各類開放平臺建設,整合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外事僑務、對臺、外宣、會展等資源,充分發揮它們在對外交流交往、發展開放型經濟中的作用,形成和完善促進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平臺體系。著力打造1—2個規模化、常態化、吸引力強的國際性、國家級的經貿和會展平臺,增強招商引資活動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支持市縣、園區和企業參與境內外各類經貿活動,積極有效地舉辦各種招商引資活動。
五、完善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設立“湖南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各市州、縣市區也要設立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其它相關專項資金,都要向開放型經濟發展傾斜。充分發揮稅收杠桿作用,用足用好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努力爭取我省有更多重點產業、特色產業列入國家稅收優惠的產業目錄。對外省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轉移到我省落戶的,經確認,資格有效期內繼續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對由市州、縣市區分級承擔的增量部分出口退稅,通過以獎代補方式由省級財政統籌解決。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各項貿易融資政策,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各商業銀行對內資、外資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要提高辦事效率,加快審貸速度。積極搭建銀企對接融資平臺,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借款、境內外上市或通過私募股權等手段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加大對中小企業進出口信貸、保險的支持力度。組織省內相關企業和項目,積極申報中國進出口銀行境外投資專項優惠信貸。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和跨境人民幣對外投資工作,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外匯資金集中管理,為企業外匯收支提供避險服務。
3.切實保障土地供應。對鼓勵類的外商投資項目,尤其是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振興實施方案確定的十二項產業項目,要依法優先保障用地。改進建設用地審批方式。打破所有制、地域、投資者身份等限制,在土地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等方面實行國民待遇,公平競爭。
4.強化人力資源保障。加快培養熟悉世貿規則、掌握涉外法律、了解先進科技、精通外語的開放型人才群體,重點培養一批企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大膽使用具有開放意識、創新精神和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國際水平的公共管理人才隊伍。充分利用海外和沿海發達地區優質資源,加大對各類人才有針對性的培訓和鍛煉力度。加強全省人才資源市場建設和外國專家基地建設,為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提供有效公共服務。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快培養適用型、應用型、急需型技術人才,培訓大批各類熟練技術工人。幫助企業解決用工問題,協調處理勞資關系。
六、形成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黨政主要負責人要把發展開放型經濟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制定規劃和政策,抓好對重大事項、重要政策的協調、督辦,及時解決開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省里成立發展開放型經濟領導小組,由省長任組長,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商務廳。省委、省政府每年召開一次擴大開放的工作會議。市州、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形成全省上下齊心協力促開放的強有力領導機制。
2.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健全對外開放“信息共享、環境共建、問題共商、工作共抓”的多部門協同機制,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重大項目和重大活動會商制度、“走出去”風險防范機制和境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及時召開對外開放工作調度會,統籌研究解決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統籌調度和督促各項工作進程,加強配套管理與跟蹤服務,有效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市場開拓、風險規避等工作。
3.大力優化開放環境。全省廣大干部群眾要牢固樹立“環境是第一競爭力”的觀念,努力營造高效率、低成本、無障礙的開放環境。加快推進法治湖南建設,完善涉外地方性法規,嚴格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建設公開、公平、公正、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大力實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加強政府自身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精簡審批事項和審批程序,抓緊建設省、市、縣三級政府互聯互通的電子政務和電子監察系統,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大力優化政務環境。加快誠信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各類投資者公平參與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推進國際社區、國際超市、國際學校、國際文化體育俱樂部等配套設施建設,滿足境外在湘人員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營造引得進、住得下、過得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完善優化投資環境評價體系,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4.營造濃厚開放氛圍。充分利用海內外各類媒體全方位宣傳湖南,提高湖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我省對外開放的吸引力。將開放型經濟理論和業務知識納入各級干部培訓的重要內容,努力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開放意識,大力營造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濃厚氛圍。
5.建立完善考評制度。建立對市州、縣市區以及相關園區開放型經濟工作評價和激勵機制,完善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外貿進出口、外經合作等指標體系,并納入政府績效評估體系。
省政府根據本決定出臺具體的政策措施。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