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外貿與經濟步入新常態,城市發展進入量質并舉新階段——
城市外貿發展不以規模論英雄
隨 著我國外貿調結構、轉方式的不斷推進,以規模論英雄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主動謀變與被動轉型的雙重需求撬動著傳統的外貿格局。受大環境轉變的影響,以貿易 水平、效益、發展、結構和潛力為特征的貿易指標,正成為各地衡量外貿競爭力的新標準。事實表明城市經貿活動已邁入全新的改革時間,魚躍還是停滯,趕超還是 被趕超,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關口
7月15日, 《2015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報告》發布,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其中,《2015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更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這份由海關總署統計司進 出口監測預警小組聯合大數據機構大連瀚聞資訊共同完成的報告,從貿易水平、結構、效益、發展及潛力五大維度入手,對我國地市級以上城市(不包括港、澳、臺 獨立關稅區的城市)的外貿狀況進行了全面監測和分析。
“報告反映了各城市外貿的優劣勢所在,比如其中的結構性指標,能反映出生產要素究竟如何轉移,轉移到了哪些地方,又是如何形成新的比較優勢,這對于我國優化城市產業布局、構筑新優勢產業集群,具有重要意義。”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說。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主任袁衛表示,報告細致分析了外貿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引導地方政府找準城市外貿的發展定位,以點帶面,有利于推進區域乃至整體外貿增長方式轉變,促進高層次、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形成。
雙重需求撬動外貿格局
2015年,是全球貨物貿易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年。WTO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貨物貿易出現了2009年以來的首次收縮,而我國外貿進出口也出現了同步“雙降”。在這一大背景下,主動謀變與被動轉型的雙重需求正撬動著傳統的外貿格局。
“當前我國外貿與經濟同時步入新常態,城市發展也進入量質并舉的新階段,區域發展空間正面臨重構。”報告總負責人、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分析處處長張炳政表示,各城市經貿活動已邁入全新的改革時間,魚躍還是停滯,趕超還是被趕超,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關口。
市場環境深刻變化,時刻考驗并牽動著城市外貿的神經。受此影響,2015年入圍我國外貿競爭力百強城市的整體水平降低,平均進出口規模在連續5年增長后轉而下滑。
從區域表現看,東南 沿海城市聚集著我國傳統外貿重鎮,實力穩定而突出,外貿基礎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上榜城市更替猶如走馬燈。而位列前十強的深圳、蘇州、上海、東莞、廈 門、珠海、北京、大連、廣州、天津等城市,在2015年城市外貿綜合競爭力方面更勝一籌,成為培育外貿新優勢的標桿城市。
“今年報告中,前 20強城市中出現了鄭州、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的身影,這些城市在外貿領域逐步趕上是在2003年后,沿海城市外貿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而形成的結果,是中國 外貿結構性變化的體現。”中國社科院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這種結構性變化,反映出我國外貿的運行軌跡和發展趨勢,為各地提高政策措施的精準度和針 對性,提供了決策參考。
轉方式共識不斷凝聚
剛發布的上半年外貿數據顯示,外貿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名列第一,超過外資和國有企業;與此同時,加工貿易業務持續萎縮,而一般貿易出口比重繼續增加。數字的增減變化,正是近年來我國外貿大力推進調結構、轉方式的結果。
近年來,國家為穩定外貿增長陸續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各地在促進外貿轉型升級上也不遺余力,提質增效正在成為城市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共識。
以加工貿易聞名的外 貿重鎮東莞,面對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外貿形勢,實施品牌與創新雙輪驅動,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吸引先進技術和高端企業落 戶,2015年該市外貿出口增長7.8%,進口僅下降1.2%,“凈出口”馬力得到充分釋放,對當地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高達131.5%。
從城市外貿競爭力排名看,以規模論英雄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以貿易水平、效益、發展、結構和潛力為特征的貿易指標正成為各地衡量外貿競爭力的新標準。
報告分析指出,出口商品技術含量持續提升、本土企業活力顯著增強、加工增值水平全面提高,特殊經濟區升級和自貿區設立明顯加快,大宗商品價格探底帶來的貿易條件改善等,對綜合競爭力的解釋與拉動作用全面提升,單純追求外貿數量型增長的模式對整體競爭力提升的作用趨于弱化。
與此同時,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如何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和優勢,盡快補足短板,實現外貿競爭力的再提升,不僅考驗著外貿城市的發展智慧,也是一項不可回避的新命題。
“中國的一些出口產 品,各自境況差異很大,有些資源類產品價格已腰斬,而襯衫、玩具等產品競爭力下降并不算大,這說明在給定匯率、稅務等經濟要素之后,出口產品因行業標準、 要求不同,在國際市場的表現也有天壤之別。”在高盛高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看來,在宏觀經濟政策相同的情況下,把各地區情況加以梳理,可以簡單直觀地看 到各地的差異所在,從而更容易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也正是城市外貿競爭力指數的意義所在。
新舊動力轉換成效初顯
隨著發展空間格局的 轉化,區域內產業轉移效果正逐步顯現。東南沿海地區在延續強勢格局的過程中,正積極尋求動力的轉換。盡管東南沿海地區外貿增速有所放緩,進出口規模小幅縮 窄,外貿依存度整體下滑,高基數上實 現快速增長的難度日益增大,但其相對競爭優勢依然存在。不僅如此,沿海地區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基礎上,還結合自身實際,努力培育、打造競爭新優勢。
比如,浙江金華依托 義烏小商品市場貿易新業態發展,2015年市場采購出口增長11.8倍,占該市出口總值的59.5%;舟山擁有全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 區,2015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全球第一,助推其綜合競爭力排名由2014年的第25位攀升至2015年的第13位。
內陸城市承接產業轉移后勁充足,政策引導和要素優勢雙重驅動作用顯著。內陸各類資源向省會以上的中心城市匯集,外貿基礎不斷增強,鄭州、重慶和合肥等新面孔擠入前端陣營。
東北經濟遭遇去產能而持續低迷,外貿拉動作用顯得更加重要。其中,在港口優勢和外資青睞的雙重驅動下,大連的外貿競爭力穩居全國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 外貿中有一些具備比較優勢的行業,最為典型的如鋼鐵行業等,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擴大貿易出口與中國去產能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國際市場解決中國某些 行業的產能過剩也是具有可行性的。對此,祝寶良表示,當前我國還處在一個調整結構期,雖然政府鼓勵企業發展高新技術,向技術密集型轉型,但該發揮的傳統優 勢應該繼續發揮。
更多國內要聞,請關注湘潭綜合保稅區官方網站。
【轉載聲明】
本“知識庫”欄目是本站僅用于推廣用途而設置,與本站主體內容無關,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知識庫”欄目的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應用和普及知識的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